联合日报HENG

联合日报HENG

醫院旁的「小家」 患兒心靈港灣

醫院旁的「小家」 患兒心靈港灣

「我们老家太冷了,『小家』住得又好又舒服,就不回去了。年后在重庆儿童医院覆查了再回贵州。」小卓的母亲口中提的「小家」,是位于重庆市渝中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旁的「奇恩儿童之家」。今年10岁的小卓身患神经母细胞瘤,母亲带着他从贵州来到重庆求医,农历新年前刚刚结束化疗。在这个「小家」,小卓和妈妈与其他重症患儿家庭,感受到了暖意。 2017年成立以来,这里已经接纳了2,000余个远道而来求医的重症患儿家庭。「来这里的每个家庭,大家都懂得彼此各有各的难处,每个人都不用强颜欢笑。同病相怜的家庭们互相取暖,互相鼓励。」患儿小宇的母亲说道。 在重庆儿童医院旁的家属区,临街的一栋电梯楼里,12楼和13楼都是「奇恩小家」,每套房皆为三室一厅,厨衞设备一应俱全,浴室厨具等可以免费使用。客厅的房间里有玩具柜、图书角、沙发、餐桌,粗略看上去和一个普通的家没有区别。 20元每日 减轻租房负担 「奇恩」创始人窦瑾是一位个子不高、中等身材的重庆女孩,大家亲切称呼她为「豆豆」。「我从一名公益志愿者到创办「奇恩」,与肿瘤孩子们在一起12年了,「奇恩儿童之家」从1间客房发展到17间客房,已经基本能流动满足前来就医的患者需求。」 一套房子的月租3,000元(人民币,下同),加上水电气和物业费每月支出大约4,000元左右,起初入住的家庭只收取10元/日,随着物价上涨,豆豆将价格调整到20元/日,特别贫困的家庭可以免费入住。「重庆儿童医院在西南地区的儿科是排名第一的医院,因此前来就医的家庭不少来自云、贵、川地区。肿瘤治疗的费用已经非常高昂,动辄每月几千元的房租对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我亲眼见到一位患儿和她的母亲因为住不起宾馆,晚上睡在医院的过道上,我做『小家』的初衷就是不想再看到这样的现象。」 精心选址 方便患儿就医 不过寻找合适的房子做「奇恩小家」,可谓困难重重。首先必须是电梯房,方便患者轮椅上下楼,这一条就将周围不少价格便宜的老旧居民楼排除在外;其次楼层不能太低,要保证不潮湿、有阳光,这样有利于孩子们康复……在寻找到合适的房子后,还要做房东的思想工作。「许多房东比较忌讳有重病的孩子住在自己房里,我就反覆和他们讲述这个群体的难处,希望得到理解,租一套房子前后要跑一个月的时间。」 从「奇恩小家」步行到儿童医院不足5分钟路程,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当日刚好是周一上午,「小家」的患儿们大部分都去儿童医院门诊,如果做了检查需要等待结果覆诊,就中午回「家」简单煮个午饭,等下午结果出来后再去医院。中午十一点,一位四川的母亲回到「小家」,看到香港文汇报记者,以为是前来谘询的病友,热心地说:「在医院附近煮饭都是30元一次了,你要是有需要就住在这里,不知现在还有没有房?赶紧去和豆豆预约。」 同病相怜 互相陪伴鼓励 9岁的重庆万州区骨肉瘤患儿小宇一家,已在「小家」住了近8个月。因为生病,小宇的一条腿无法正常走路。父母带着他包车奔波于万州老家和重庆儿童医院之间,对全家人来说,日常生活从聚会、旅行、逛街变成了吃药、化疗、检查。小宇妈妈这样比喻:孩子患病以后,家庭就好像是一座孤岛,跟外界隔离开。除了自己,没有人能真正感同身受。「来这里的每个家庭,大家都懂得彼此各有各的难处,每个人都不用强颜欢笑。同病相怜的家庭们互相取暖,互相鼓励。」 「医院附近合适的房子不好找,动辄需要租半年以上。」小宇爸爸说,「孩子做一场手术就要十几万元。我们更希望将钱花在刀刃上。来到「奇恩小家」后,不仅经济负担减少了许多,小宇和隔壁房间的孩子,也有说不完的话。」 「奇恩小家」在这座「孤岛」上,搭起了一座桥——患儿家庭来到「小家」后,豆豆和志愿者们会先送上一个「探访包」,里面有就医指南和营养食谱,「爱心小家」有十多个「互助群」,抗癌信息都会发布在里面。志愿者们为孩子们亲手做漂亮的帽子,购置假发,即使在化疗后头发掉光也能漂漂亮亮的。遇到孩子过生日,会举办简单的生日会,蛋糕、蜡烛、生日歌、一样都不少。 「今年除夕,不能回家的人们会聚在一起做顿年夜饭,包上一盘盘饺子,一起看春晚。」豆豆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在「爱心小家」里,豆豆和志愿者们会尽力陪伴,「让家长们觉得,事情其实也没有想像中那么糟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結他小鎮彈響國際音 產品八成銷海外

結他小鎮彈響國際音 產品八成銷海外

板材挑选、切割成型、拉装弦线……忙到农历新年前,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唐郚镇的昌韵达乐器有限公司的员工短暂休息了几天,农历正月初六又开启繁忙的新一轮生产。 「疫情以后公司产品出口连年增长,去年出口电结他等乐器15万把,2024年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五六月份,预计全年可达20万把。」昌韵达乐器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建军向香港文汇报表示。◆文/图:香港文汇报 记者 殷江宏、胡卧龙 山东潍坊报道 唐郚镇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南部,是一个因结他而闻名中外的特色产业小镇,被誉为「中国电声乐器基地」。难以想像,这个人口不足十万人的小镇,却拥有108家乐器生产及乐器配件加工企业,其中22家有进出口资质,各类从业人员5,000余人,乐器产品包括电结他、电贝斯、木结他、木贝斯、乌克丽丽、班卓、曼陀铃、乐器配件等八大类近400个花色品种。 小镇主营业务年收入十亿元 据昌乐县乐器行业协会总支书记玄海云介绍,唐郚镇年产各类乐器成品200万把、乐器配件400万套,主营业务年收入达到十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电结他产量占据全国的40%左右。 「我们这里的产品出口率在80%以上,主要销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近外贸形势特别好,订单已排到了今年5月份,一些企业正在考虑增加生产线……」 「洋总监」质检助产品对标国际 一把把结他,把唐郚镇与世界连在了一起。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自阿根廷的乐手朱利安·加西亚在网上购买了一件产自潍坊唐郚的电结他,收货之后发现质量非常不错,便对这个小镇充满了好奇。如今,他已成为昌韵达乐器的质量总监。 「一个小城镇生产的乐器质量如此之好,而且大多数工人都是农民,是镇上的农民朋友们,他们学会了如何制作乐器,这真的很神奇。」加西亚在接受采访时对媒体表示。 加西亚是一名贝斯手,在南美地区小有名气。他在昌韵达的主要职责是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把关,不管是外观还是音色,这里生产的每一把结他在出厂前都会请他过来「质检」。他会根据国际市场的特点以及国际乐手的演奏习惯,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昌韵达乐器创始人张建军认为,这些建议不仅有助于公司产品的质量提升,对于产品走向国际亦起到积极作用。 拟建东南亚海外仓拓市场 昌韵达乐器成立于2012年。在此之前,张建军在镇上一家韩资乐器企业跑运输。公司刚刚成立时,厂房里只有十几个工人,几间闲屋和简单的工具。经过12年的发展,公司已拥有两个厂区,五条电结他和电贝司生产线,在打磨、抛光、组装、调音等各项工序上都配备专业的「手艺人」,年销售额近6,000万元。 张建军认为,昌韵达乐器发展的黄金期是疫情以后。最难的则是疫情期间,「那时候不敢动弹,到美国的订单走海运没有货柜,困在家里出不去。2021年开始,买卖开始变好,从2022年下半年起国外订单越来越多。目前公司的产品主要是销往欧美,未来我们将主攻东南亚市场。今年计划在东南亚设立多个海外仓。」 「疫情之后东南亚经济恢复比较好,现在发展比较快,消费习惯跟欧美相似,消费力也比较强,所以东南亚市场今后会是一个重点。」昌韵达乐器总经理张隆纲表示。和父亲张建军等老一辈创业者理念有所不同,张隆纲更提倡走出去和做大自主品牌。在他看来,虽然唐郚作为电声乐器的产业基地,确实有很多客户主动找上门,但相比之下利润太低,一直在家等客户显然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正打造自己的结他品牌 目前昌韵达主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贸易,线上借力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以及抖音直播的方式进行深度营销,线下则做工厂体验店,形成了一套线上线下完备的立体营销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昌韵达正在打造自己的结他品牌「KRAIT」「ZLG」,改变以往全部代加工的局面。...

虛擬三維技術首次解碼「紅山漢子」

虛擬三維技術首次解碼「紅山漢子」

在现代科学考古技术的加持下,一代代考古人抽丝剥茧探寻人类起源,而神秘的红山文化也逐渐被揭开面纱。就在最近,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香港文汇报独家披露了一项刚刚获得阶段性成果的科技考古项目,他们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了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穿越数千年,这一突破将让人们一睹红山先人最接近真实状态的样貌。而随着考古人员不懈地研究和发现,红山文明是什么?它来自哪里,去向了何方?三大终极哲学问题的答案也逐渐清晰了起来。 ◆香港文汇报 记者 于珈琳 辽宁报道 从一块保存尚好的红山先人头骨,到科学地复原一个容貌细节丰富的古人类头像——计算机颅骨面貌复原技术是当下考古界研究应用的热点。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负责人李海波作为牵头人,全程参与了自2023年以来该院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共同开展的红山先人头骨复原项目。他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经过近2个月加班加点的技术处理,这尊红山先民头像的复原效果可谓「达到最接近真实」。与此前广为人知的根据红山女神像而复原的红山女性形象不同,此次披露的复原像是第一次在真实红山先民头骨基础上进行的复原。「由于年代久远,能够得到像这个男性头骨保存不错的情况实属万幸。」 遗存出土红山先民服饰 从颅骨复原人像是一项以颅骨为基础,以面部软组织厚度为依据,结合人类学、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科学地重现颅骨生前容貌的科研工作。此次复原的男性头骨来自于距牛河梁遗址核心区约80公里的辽宁朝阳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目前可以确定是男性,年龄在25至30岁之间。」李海波提出,根据目前复原的容貌形象,这一男性具有典型的北亚蒙古人种特征,「扁平后脑勺,眼角内眦,面部平扁,鼻梁不高,铲形门齿。」他介绍,项目组是在对颅骨进行体质人类学的测量和形态观察基础上,科学得出了颅骨的人种、性别、年龄的鉴定结果,再结合鉴定结果分析总结出颅骨五官及容貌上的细节,其中充分考虑了眼睛、皮肤和头发等部位的颜色。 「三维技术虚拟复原颅骨的生前容貌,涉及到人类学、解剖学、计算机、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与传统的雕塑复原法相比,具有科学性强、复原效果好、复原效率高的特点。」李海波介绍,未来将持续致力红山古人类的容貌复原工作。记者还从多渠道获悉,目前辽宁出土的红山文化遗存中,就有当年先民使用的服饰,特别是还出土过可分辨出左右脚的靴子残片等。「下一步我们想根据复原的红山先民形象,做成立体式的泥塑文创产品,让红山先民穿上当时的各季节典型服饰,为大家呈现更丰富的红山文化。」 农耕和渔猎文明并存 早在1985年,考古工作者通过碳十四年代测定就确定了红山女神头像的年代。如今,广泛运用动植物考古、食性分析、锶同位素分析、碳14测年、微痕分析、计算机三维技术等多学科先进手段,从红山文化遗址的生业模式、遗迹绝对年代、遗物制作工艺等考古结果分析,一项旨在走近「红山生态」的古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研究工作正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 「比如,我们运用技术手段对人与驯化动物的骨骼分析,可以看到当时是农业文明与渔猎文明并存,但这两种生存方式的占比还是未知,有待研究。」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樊圣英在一项关于马鞍桥山遗址出土碳化植物遗存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红山文化早期的遗址遗迹中,呈现出了鲜明的农业社会的印记,「通过对111份浮选样品的研究比对,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农作物以黍为主,也有少量粟的发现。」同时,在对马鞍桥山遗址出土的22例骨骼的碳氮同位素分析中得出,其中红山文化人骨4例、采集的7,000多年的人骨1例,以及5例红山时期的猪骨,另有鹿、鸟、草兔等。 「这说明,先民的食物基本以粟类食物为食,家猪的饲养也非常依赖粟。」由此,樊圣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古人类生产生活图景:在自然环境优于如今的红山文化早期,在茂密的温带阔叶林中,红山先民已经能够从杏、桃等果树中获得食物,同时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获得大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极大提高,社会人群也出现了长期稳定居住、生产和生活的状态,证明了红山文化社会正在经历复杂化发展过程。 至于网上自媒体称红山文化发掘出坩埚,意味着中国先民在新石器时代便已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的传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表示,坩埚的发现或许存在遗址叠加的问题,即红山文化与青铜时期遗址相重合,「但仍需进一步考证。」

牛河梁遺址推前中華民族起源 神秘微笑「紅山女神」 身份迷離

牛河梁遺址推前中華民族起源 神秘微笑「紅山女神」 身份迷離

编者按: 一尊由泥土捏制的女性头像,深藏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物库房中。这个造型古朴的头像,双眼由玉石镶嵌而成,微笑中透露着些许威严。虽然她已缺失体躯,但就历史价值而言却又堪称「国宝」,以至于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事实上,当她在1983年于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第一次被拂去尘土而重现人间时,人们便对这尊来自5,000多年前的神秘微笑神像充满了好奇。她是谁、她为何出现在这里、她又代表着怎样的史前文明…… 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中,牛河梁遗址被确定为距今5,800-5,2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代表,甚至较早前同被中华探源工程所确认的拥国家雏形的良渚文明时期,还要早500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牛河梁遗址「红山女神」头像发掘出土的消息刚经新华社发布,香港文汇报就派员北上辽宁朝阳遗址一线采访。这给当时主持发掘牛河梁遗址的郭大顺留下了深刻印像。听闻时隔40年,香港文汇报再度派员采访「红山女神」,红山文化专家、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郭大顺如同见了老朋友,滔滔不绝地向记者分享着40年来的研究成果。◆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于珈琳 辽宁报道 图:香港文汇报辽宁传真 时间回溯女神头像发掘出土的那个冬天。郭大顺说,「清理发掘女神庙工作刚开始,就在填满了红烧土残块的堆积层内,剥露出泥塑人像的肩部、手臂、乳房等残块以及彩陶大器残片、饰之字纹的陶器残片;还有塌落的多种仿木建筑物构件、壁画残块等。女神头像是(1983年)10月31日在清理这一堆积层的西侧时露出的。」 女神塑像未经烧制一碰就碎 这尊残高约22.5厘米的女神头像几乎与真人比例一致,由具有较大黏性的黄土掺草禾制成,且未经烧制。「出土时,头像外皮打磨光滑,颜面呈鲜红色,眼眶、面颊尤显,唇部涂朱。」更令人称奇的是,头像的双眼中均嵌有直径2.5厘米的淡青色圆玉片,且玉片正面为抛光凸起,背面正中嵌有短钉使其嵌进泥塑眼眶内。「这尊头像并非单独的头部塑像,从伴出的其他残塑件判断,这应是一个全身人像的头部。」郭大顺给出如是判断,并从头像面部特征确定属蒙古人种。「区别于(红山文化)东山嘴的陶塑雕像,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雕像多为泥塑,只经过表面烘烤,一碰就碎,保护难度极大。」 「红山古国」出现社会分工 「这无疑属于大型塑像群体,而女神头像也不过是群神中的一个。」郭大顺介绍,在已经揭开的女神庙遗址表层,就已出土了至少分属六个个体的人像残件。他认为,这种大型人体全身像的塑造,难度甚大。在制作过程中,至少要经过搭骨架,选用黄土并加工,塑造以及彩绘和装嵌等多项步骤。「这批塑像主要用圆雕手法,有的塑件后面可见附贴在墙壁或其他构件上的断裂面,不同于一般的浮雕或高浮雕塑作法。」郭大顺认为,这显示出这一时期的雕塑技术已具规范化,可能出自专业艺匠之手,而这也正说明了红山晚期礼制的成熟,且已出现了明确的社会分工。 今年将系统发掘女神庙 红山女神是为何人?从世界艺术史看,人物雕塑占有突出的地位,其中女性塑像更在欧亚大陆到中美洲古遗址的古墓葬中较为多见,而这尊女神头像是在女神成群排列于其内的女神庙中的一件,这就以确凿的考古资料证实了对女神的崇拜。从我国原始宗教思想史和民族文化史看,这尊形神兼备的女神头像,是研究古代中华人种学和民族史的典型标本,它使亿万炎黄子孙第一次看到用黄土塑造的五千年前祖先的形像,泥塑的「黄土之神」也是民族之神。 值得一提的是,牛河梁遗址大量已发掘遗存都处于距地面一米左右的浅表层。而女神庙的塑像因为是泥土所塑,极易损毁,这使得相关发掘一直没有大面积进行。「在挖掘工作的同时,我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多学科的研究,以及用技术手段形成一个考古数据库,这些都是下一步应该着重的方向。」现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的郭大顺说,「比如牛河梁女神庙目前只试掘了6平方米,还未正式发掘。」 「因为女神庙是第一地点较为特殊的一个遗迹单位,对全面认识第一地点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始终在牛河梁考古一线的带头人、「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贾笑冰,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郭明说。「今年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发掘『女神庙』,目前正在做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发掘方案、文物保护工作预案以及考古工作方仓的建设等。」

《何以中國》創新講古 尋脈中華

《何以中國》創新講古 尋脈中華

耗时3年拍摄,走遍全国230个考古点和博物馆,累计行程超4万公里……8集纪录片《何以中国》立足考古实证,用影视语言解码中国万年文化史,用沉浸式复原带领观众走进历史长河,一窥文物背后的社会演进历程,探源中华文明。这部集专业学者智慧与上千名工作人员努力的探索之作,凭借过硬的实力「圈粉无数」,实现了流量口碑双丰收。在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何以中国》总导演干超直言这是一次最艰难的挑战,「我们希望通过考古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我们的文明和我们的国家创生时期的灿烂。」在干超看来,科技手段的合理运用,也让整个纪录片的呈现更贴近史实。◆香港文汇报记者 倪梦璟 上海报道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家书,记录了秦士兵黑夫和惊对家人的牵挂,这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私人书信,《何以中国》第一集《秦汉》的故事,也由此展开。此后,从《摇篮》、《星斗》、《古国》、《择中》,再到《殷商》、《家国》、《天下》,从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交替时期开始,影片覆盖了近一万年的历史,从考古的角度,对历史进行了延伸解读。 这部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打造的系列题材纪录片,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最新发现,讲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创生的故事,以影像溯源历史、寻脉中华。 影片中,有一半的历史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前的史前时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通过考古学的视角,我们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见证中华大地的先民走向农业定居,组成家庭和社会,建立早期信仰与文化审美,开始五湖四海间的交流,形成区域古国和早期文明,开启夏商周的王朝时代,直至秦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干超表示,中华文明发源、发展、壮大的主脉,正是《何以中国》所要揭示的核心内容。 纳人类学研究 让文物说故事 想要将这些没有史料记载的远古故事完整呈现并非易事,为此,影片运用大量的考古报告和研究成果,导演的角色也从「创作者」转变为观察者与解读者,通过覆盖全国的文物和遗址的纪实性实拍,以及大量历史场景重建等方式,展现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 以第二集《摇篮》为例,影片中贾湖遗址先民通过一件骨笛乐器,传达对自然天地的感知,承载着族群内的文化传承。为求真实性,片段中出现的七孔骨笛根据河南博物院的藏品进行复原,并邀请骨笛艺术家创作,小演员为了一分钟片段,学习了三个月骨笛。 干超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这支骨笛上面有裂痕,显示它断过,又被主人细心地缝缀起来,从这一个细节,可以发现这件文物背后蕴含的人文温度。考古学呈现出的是物质文化,我们结合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进行一定的合理的推测和想像。通过文物,追寻背后的人与社会的面貌。」 这样的表达手法贯穿整辑纪录片。在干超看来,这些细节与考古发现,展现出新石器时代的远古社会并非如今人想像的那样茹毛饮血、野蛮落后,相反,先民通过定居和农耕,聚族而居,其遗物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这些发现让我们重新审视远古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 实地调研实拍 3D建模+特效 为了更好地呈现效果,摄制组运用了不少科技手段。例如讲到良渚文化时,由于无法建造一个完整的莫角山宫殿和广场场景,摄制组通过部分实景搭设结合三维建模来进行场景还原。「当时美术组制作了一堵大约7米宽的宫殿墙体,并架设了柱体、门廊、房顶及台阶,两侧配备绿布,后期制作时以实拍为基点,将整个宫殿和广场完整地创造出来,并完美配合演员走位和光线,使观众感受到大祭祀中良渚古城的庄严和宏大。」 此外,为描绘周边的自然和山体布局,摄制组花了近一年时间进行实地调研、测绘和数据收集,最终呈现一个令人惊叹的良渚城。 为充分展示复杂的青铜器纹饰,摄制组还引入三维扫描和CG制作,以科技手法将再现的文物放置入实拍环境,展现出真实、精彩、完美的效果。 第二季筹划中 聚焦精神根脉 《何以中国》收获了观众们的热烈反响和期待。干超透露,计划第二季探索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根脉,目前已经开始组建专家团队,并与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深入交流和合作。「我们希望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为第二季的制作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同时,继续探索和创新制作方式,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历史文化内容,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港校灣區建分校「多點開花」增聯動

港校灣區建分校「多點開花」增聯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当中提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支持粤港两地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及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等。近年来香港各所大学踊跃于湾区内地城市建分校,目前正呈「多点开花」之势。其中,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已分别在珠海、深圳、广州及东莞建立校园,各校并以多元创新方式与香港校园联动,包括两地修课的「2+2」双主修课程、延伸交换学习计划、学分互通互认安排等,既深化两地学生学习体验,亦可借香港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联系世界,同时发挥两地校园协同互补的优势特色。◆香港文汇报记者 钟健文 浸大早于2005年已在珠海联合创办了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是第一所进军内地设分校的香港院校。浸大副校长(教与学)及署理文学院院长周伟立日前对香港文汇报表示,校方正加强两地校园协作,包括今学年推出「大湾区延伸学习计划」,两校共约100名学生可进行一学期或一学年学分互通的交流学习。而两地校园亦可成为联系世界的「桥梁」,去年10月起每位到港浸大的海外交换生,可选择同时到访大湾区内地城市,并于UIC住宿以感受大湾区文化,目前共吸引来自40个国家及地区的180名交换生参加。 中大首推「2+2」双主修课程 中大与中大(深圳)亦在今学年推出首个于两地校园各修读两年的「2+2」双主修课程,包括主修跨学科数据分析,及从两校指定课程中选择另一主修,学生亦可于港深两地进行学习、研究及实地考察,及在国际和内地顶尖机构实习。中大入学及学生资助处处长王家彻日前回覆香港文汇报指,首届课程有约480名港生经联招报读,共录取约20人,初步观察两地同学对课程设计与修业安排评价正面。他透露,两校将于2024/25新学年增办包含航天科学与地球信息学的双主修课程,目前进度理想,预计会在港深各取录25名学生。 科大(广州)则在2023年取录首批140名本科生,当中包括12名港澳台学生及3名国际学生,该校2024年起亦参加了「内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计划」,直接以文凭试成绩招收港生。此外,科大与科大(广州)亦提出,两校学生如符合相关要求,可互相修读对方学校科目及学位课程,所得学分自动互通互认。 至于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城大(东莞),2022年6月获国家教育部批准筹备设立,一期校园刚刚在2024年初启用,预计最快今年招收本科生150人和硕士生450人,未来十年招生规模达六千至一万人。城大与城大(东莞)并将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推动跨学科研究和科技创新,以及在教研及知识转移领域实现互联互通,共同打造大湾区人才高地。 获两校资历利学生发展 立法会教育界议员、教联会副会长朱国强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指,港校进军湾区内地城市合作办学,可让香港高等教育的优势能在大湾区得到更大的发挥,促进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而两地校园优势互补,更超越以往单纯「输出教育」的层次,当港校及内地分校的学生可互相修读对方科目与学位课程,能达至资源共享及跨地域合作,帮助学生建立相关人脉与掌握产业链,取得两校资历也有利于他们在大湾区的事业发展。 立法会议员、教联会副会长邓飞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也指,两地合作办学能以香港国际化的专上教育模式去培养内地的尖子学生,帮助培养更多国际科研人才;香港的大学也可充分利用内地的土地和学生资源、政策便利等,发挥更大影响力,并可利用内地校区提升学科的灵活性和弹性,培养学生成为追得上时代发展的多元化跨学科、跨专业人才。

善用灣區資源 推動科研發展

善用灣區資源 推動科研發展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焦点之一。《纲要》发布5年来,大湾区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其中一个最具实力和潜力的创科集群地。事实上,从科研资金「过河」、国家开放多项科技计划予香港学者申请、数据和物资等创新要素逐步有序流通,以至目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五年间大湾区创科从不间断地取得突破,助力无数区内学者和初创企业茁壮成长,为国家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香港多名创科公司创办人、大学学者及创科界代表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指,大湾区拥有完整的创科生态链,于人才、政策、资金、市场等方面均见优势,而且当中仍有无数潜力尚待发掘,深信未来湾区创科发展定必可进一步用好各城市所长,将国际创科中心做得更好。◆香港文汇报记者 姬文风、陆雅楠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二位,是研究、产品开发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而湾区各城优势互补,更是成就国际科创中心的关键。 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教授卢怡君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首批港澳得主,她专研优质、安全且便宜的储能电池,2020年开办初创公司并在深圳设立了研发中心,目前进入融资阶段,以筹集更多资金拓展生产线,目标在两年内推出产品。 卢怡君表示,公司过去虽获众多支持,包括获企业投资数千万港元协助将「安全低成本液流电池」技术商业化,但要在港建立中试基地还是相当困难,「相比之下在深圳能够租到更便宜的地方,而且深圳和香港之间有很多联合(资助)项目,推动深圳院校和公司,跟香港学者深入合作」,有助香港初创企业有更大发展。 她特别提到,香港虽然不乏研发人才,但相对缺乏产业化过程需要的大量应用工程人才,「电池里面所有材料你都清楚了,但要将它放大成产品,怎样降低成本,怎样增加效率,这时候需要的不是研发技能,而是工程化。我觉得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有助我们接触更多不同人才,这也是我们把中试基地设在深圳的重要原因。」 国家正朝着「2060」双碳目标迈进,卢怡君深信团队工作可为此作贡献,而大湾区正是最佳发挥舞台,「正因国家有此明确目标,不论是申请资助,做产品规划还是拓展业务,我觉得都有很大支持。」她说,目前很多能源企业均有意进行转型,只欠缺安全、便宜的储能方式,导致难以大规模应用再生能源,「所以我们很清楚知道,这是个『卡脖子』的重要问题,而这给了我们很大原动力。」 学者:港可助推广创科成果 立法会选举委员会界别议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则表示,对整个创科生态链来说,香港于湾区的定位可以专注在「上游」和「下下游」的两端。他分析,香港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在高等教育及上游研发有许多「宝藏」供发掘其商业化价值;至于湾区内地城市则可承担评估和应用测试角色,及负责中游的科技转移;而整个大湾区拥有8,000多万人口,拥有广阔的下游市场潜力和投资机会;当在湾区成功建立市场案例后,香港再可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下下游」的国际化融资和推广,让湾区创科成果走向全球。 立法会科技创新界议员邱达根指,过去五年间大湾区各内地城市于创科方面已取得瞩目成果,广州、深圳等城市诞生众多领先创科企业,香港在金融科技、学术成就等方面成绩斐然,无数顶尖科学家更是云集于此。惟他亦强调,大湾区创科仍有众多潜力待发掘,例如目前各内地城市资助政策不一,「未来是否可以统一去做,免得科企要逐一『格价』呢?」或让大湾区各城市共同设立基金,共同投资湾区创新科技企业等等,期望有关当局可全面检视现行大湾区创科政策或试点,未来把好的政策和措施应用到整个大湾区,让其更蓬勃发展。

以为省钱却花更多钱 第六种习惯最严重

以为省钱却花更多钱 第六种习惯最严重

很多人都想要通过省钱来应对不断增加的日常开销,可是在节省开支的时候,很多人却会陷入误区,感觉怎么省钱却也好像没有省到多少钱,反而增加更多开支。 《Inc.》杂志就列出6种看起来能帮你省钱,但实际上却会让你花更多钱的错误消费习惯。 1)认为购买旧车比较省钱很多人都认为购买新车开销太大,所以考虑买二手车。但他们却没有考虑到旧车的维修、保养与保险费用可能超出预期。所以很多时候,勉强使用车龄已高、各方面效能低落的旧车,反而会让你不自觉花费更多。 2)喜欢买促销商品在如今的网购时代,很多人都会被促销产品的低廉价格所吸引,眼里只看到便宜,却忽略了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些产品,比如一些没喝咖啡习惯的人,但却告诉自己要不要试试看开始喝咖啡)。其实有些折扣商品,都是用过高的定价来呈现实际售价的差距感,就是所谓的假折扣,所以实际上并没有省下多少钱。 3)偏好低价衣物购买低价衣物看起来是能节省开支,但这些衣物通常品质不好,容易褪色或脱线,而且又无法试穿,但很多人就是有那种“反正便宜,不适合就丢了吧”的心态,所以很多时候买了这些衣服都很快丢掉。这样一来,买的便宜衣服也越来越多了,无形中让你用了更多钱。 4)只存钱放银行把钱存入银行的储蓄户头是一般人的习惯,但由于存款利率普遍不高,通货膨胀又越来越惊人,所以只把钱放在银行等同让钱越变越少,越变越没有价值。 5)为了免运费买更多很多消费者在网购时常常会为了节省运费,就加购一些并不需要的商品,所以很多时候这些东西加起来的话,花费其实是高过运费的,最终导致远超预算。 6)延迟或拉长健康检查许多人都觉得健康检查是不是必要的,所以会延迟或减少健康检查的次数来省钱,这是最大的误区。因为健康是财富的基础,如果你因为节省健康检查而错过早期疾病的预警,未来可能需要支付更高昂的医疗费用来治病,甚至丢了生命。

有公司称是50万失主 警:至今没现身认领

有公司称是50万失主 警:至今没现身认领

早前发生50万令吉巨款被遗弃在购物商场停车场后,虽然有一人报警声称是失主,但没有接受警方进一步录取供程序和出示证据,因此迄今仍没有真正的失主,认领这笔巨款。 雪州总警长拿督胡申证实,在此案发生后,警方接到一名资讯工艺公司的主席的投报。 他说,根据这名四十多岁的本地人士,对方声称有关巨款是属于该公司的钱。 “不过,他在报警后,却没有现身接受警方的录取口供程序。” “警方还在等待他现身,以接受白沙罗警局局长录取口供和出示证据,来证明该笔巨款确实是属于该公司的钱。” 胡申周六受询时强调,迄今,这笔巨款的真正失主身分,仍未获得证实。 周三(20日)上午8时,八打灵再也白沙罗一间购物商场的保安员例行巡逻时,突在停车场发现一个没有上锁的行李箱。 当保安员发现行李箱内藏有大批现钞后,马上报警。 警方调查,这个粉红与白色行李箱,仅装着现钞,分别是100令吉、50令吉与10令吉面额的现钞,初步估计,里头装着的现款数额,超过50万令吉。 失主受促携带相关证明,前往警局认领这笔钱,若这笔巨款始终无人认领,将交给国家银行进一步处理。

黄日昇:砂政府对PADU有所保留 政府应考虑展延注册期限

黄日昇:砂政府对PADU有所保留 政府应考虑展延注册期限

马华副总会长拿督斯里黄日昇指出,随着砂拉越政府已表明对中央数据库中心(PADU)抱有保留,因此他建议政府考虑展延注册期限,而不是试图以强硬态度,包括指不注册者无法获取援助金的条件,来向人民施压。 黄日昇指出,根据截至3月17日的数据,国内只有543万人已更新PADU,同时也揭发全国多达4752个住区属于“真空地带”,完全无人注册,因此在剩下约1星期时间 ,相信是根本无法达到全民注册的目标。 “政府在开始这项PADU计划的注册时,根本就是没有考虑周全,也完全没有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以为只是以‘有注册有援助金’向人民施压,就可以获得人民的回应。” “人民对此系统还有许多不明白与不了解,更不用说是否相信和是否有信心,政府也没有对症下药,先去解释让人民了解,再从各个方面提高人民的信心。” 黄日昇周六(23日)发表文告称,砂拉越旅游丶创意工业和表演艺术部部长拿督斯里阿都卡林也表明,砂拉越政府对PADU抱有保留态度,而且最近的州内阁会议上也曾进行了讨论;对阿都卡林个人而言,注册PADU就如赤裸裸的暴露自己。 黄日昇说,连砂州政府也有如此看法,到底多少人民会接受PADU,从目前注册人数的数据上,也已有了答案。

Page 49 of 2633 1 48 49 50 2,633

广州Direct

童“话”世界工作室粤港澳大湾区站在广东启动

据介绍,童“话”世界工作室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站由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广东省少工委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建,依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GDToday)打造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风采的“平台”,连接大湾区与世界少年儿童的“桥梁”,大湾区少年儿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 “今天恰逢世界创意和创新日,在这一天启动这样一个工作站很有意义,这个平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鼓励少年儿童追求科学的理念十分一致,令人充满期待。”出席活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对工作站启动表示赞赏。他说,当今世界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各国人民通过合作和运用科学知识来应对。尤其需要年轻人通过建立友谊和联系,分享彼此的观点与思考。这个工作站正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有类似的部门,希望未来能与工作站展开更多合作,促进世界少年儿童的交流。” “感觉不同国家的孩子能通过这个工作站组织的活动、搭建的平台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想法,很有意思,也很酷。”来自俄罗斯的参会代表Alekser Ezhov对工作站的建立表达了支持,并期盼通过这个工作站和俄罗斯其他少年儿童交流平台进行合作,让更多俄罗斯青少年了解中国。 GDToday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全力打造的“广东对外传播主平台,世界了解广东第一端”,已构建起以GDToday多语种新闻网、英文客户端及海外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矩阵为主的国际传播网络,聚拢2000多万境外用户。GDToday曾组织包括境内外少年儿童交流活动在内的线上线下沙龙、论坛、音乐会等40余场,广受好评。 根据规划,童“话”世界工作室粤港澳大湾区站将在GDToday英文网站、客户端开设专题,用英语等外语报道粤港澳少年儿童的故事及中外少年儿童交流的故事,还将组织各类活动,促进中外少年儿童的交流、交往。

侠之大者再现江湖!“金庸·梁羽生百年诞辰纪念展”在穗开幕

4月19日,“墨香侠骨——金庸·梁羽生百年诞辰纪念展”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题馆一楼展厅正式拉开帷幕。众多粤港澳嘉宾与武侠文学爱好者齐聚展览现场,共同回顾两位岭南文化巨子的传奇壮阔生涯。据悉,本次展览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办、广州市朗声图书有限公司承办,将持续至8月31日,免费向市民开放。 珍贵连载报纸与原版手稿重现武侠创作历程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厅内设置了侠骨文心·武侠双英、创作年表、版本流变、千古佳话、漫画江湖、译作纷繁、多元改编、侠影千绘等十余个单元,系统地展示两位武侠宗师的文学创作历程与巨大影响力,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展厅内还设有桃花岛、侠客岛等武侠场景可供观众拍照打卡留念,同时,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明路总馆与主题馆也都分别设有大型武侠主题打卡点。 据介绍,展览精选品类丰富的金庸、梁羽生主题展品,向公众展示了珍贵手稿、小说连载报纸、图书文创、有声书等实体和数字展品,其中《金庸作品集》百年诞辰纪念大字本更是首次展出。 不少观众认为,这些展品中最抢眼的是珍贵的手稿和连载报刊,如展现了武侠经典之作《射雕英雄传》的创作及修订历程的修订版、新修版手稿,以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连载有《飞狐外传》和《七剑下天山》的《羊城晚报》。 “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个展览,更直观地感受到金庸先生和梁羽生先生创作的心路历程,走进中国武侠世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徐玉兰表示,武侠小说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类型,印刻着中华儿女“侠肝义胆”的精神文化气质。以金庸、梁羽生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形式新想象,对传统武侠小说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他们笔下的经典武侠作品,处处展现着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义精神,浸润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全世界的华文读者筑造了一座繁茂的精神家园。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徐玉兰 数字技术带观众“穿越”武侠世界 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金梁武侠文学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本次展览中,电子书、小说剧、广播剧等现代化形式的呈现,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数字江湖”“有声江湖”。展览也设置了融合阅读区和漫画互动体验区。观众只需扫码,便可听到声情并茂的金庸、梁羽生有声小说,还能利用现场的听读一体机和漫画互动装置进行沉浸式体验。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观众漫步于展览,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一个充满侠义与浪漫色彩的武侠世界。 “我们一直在探索将武侠经典与时代阅读潮流相融合。”广州市朗声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永辉说,希望利用先进的数字阅读技术手段,以现代人喜爱的阅读方式、与融合阅读全面接轨,不断开发新的阅读产品,创新推广武侠文学经典。 《射雕英雄传》英文版发行超10万册 除了在华语世界获得读者的广泛喜爱,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金庸、梁羽生武侠作品及其影视改编作品更是风靡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本次展览也展出了多种经典武侠外文译本。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英文版译者张菁说,外国读者阅读中国武侠小说几乎没有文化障碍,对于武功设定接受良好。“现在的读者都看过各种科幻小说和奇幻作品,和各种超能力比起来,内功心法的存在显得很合理。”而外国读者在追看中国武侠小说的过程中,也会被小说中完整的背景设定和传统文化吸引,“比如有人会因为点穴而开始对中医感兴趣。”张菁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武侠作品被翻译成更多语种,让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接触到武侠故事和传统文化,从而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据了解,2018年以来,张菁翻译的《射雕英雄传》三部曲英文版在欧美陆续出版,成为英语大众阅读市场的畅销翻译作品,仅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射雕英雄传》发行已超过10万册;近几年推出的众多欧洲语种译本,大部分转译自她的英文译作。据张菁透露,自己现在正在翻译《神雕侠侣》第2卷,并计划在完成《神雕侠侣》的翻译工作之后开始翻译《倚天屠龙记》。  

第135届广交会第一期顺利闭幕 港商点赞广交会体验感“拉满”

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第一期4月19日在广州琶洲展馆闭幕。截至4月19日,来自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的125440名境外采购商线下参会,比上届同期增长23.2%。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采购商85682人,占68.3%;RCEP成员国采购商28902人,占23%;欧美采购商22694人,占18.1%。 首期展览以“先进制造”为主题,突出展示新质生产力发展最新成果。参展企业10898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称号的优质企业超3000家,比上届增长33%。智慧生活、“新三样”、工业自动化等高技术含量企业数量比上届增长24.4%。其中,机电行业参展企业数量和规模占比超85%,参展企业整体实力再次提升,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品在广交会上集中展示。“广交会最吸引我的就是机械产品的展览,这里展示了很多新器材、新技术以及自主研发的新产品,机械产品的展出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最直观体现。”作为本届广交会第三期的参展商,港商郑凯谦告诉GDToday记者,第一期的提前探营让他收获颇丰,除了“硬派”展品机电行业展外,他还逛了“智慧生活”专区,近距离感受智能家电、智慧教育、智慧医疗、AI技术应用等新兴展品的魅力。“让我惊喜的不仅是广交会上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更是我国不断发展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只有掌握住了这些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站稳脚跟。” 19日是本届广交会第一期的最后一天,作为“顶流交易会”的广交会仍热度不减,展区、过道、餐厅......现场随处可见络绎不绝的参展商、采购商。“我认为开放、多元、人性化、合作共赢是广交会受欢迎的原因。现场随处可见的外币兑换机、储物柜、咨询台也让包括我在内的非本地客商能轻松、快速、便捷地解决问题。”港商谭素韧笑称,如今的广交会更像是一场老友聚会,洽谈完生意还能去首次设立的广交会美食街上品尝独具特色的广东美食,让外国友人直观感受到了广东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有了陶陶居、广州酒家、莲香楼等老字号坐镇,加上本届广交会还准备了地标产品推介、地标文化展演、传统文化巡展等活动,客商可以食在广东、游在广东、购在广东。”为了让广交会期间庞大的流量变“留量”,吸引更多的国外客商到广州来,广州市多部门还联合制作了《广交会客商商旅服务指引》,涉及客商来穗的食、住、行、购、游、退税、支付、文商旅活动等方面,为入境人员提供在穗消费“最新攻略”。 广交会是中国产品走向国际的窗口,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金漆招牌”。今年一季度大湾区内地9市进出口额达到了1.95万亿元,增长了11.7%。广交会的举办也助力大湾区进一步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在本届广交会上近5500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前来参展,吸引了不少客商,为企业加速开拓新市场。不少企业聚焦机器人、新能源等,展出了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港商吴清茹在看完广交会A馆展区后表示,近年来,通过广交会这一国际大平台,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与全球市场高效对接,加速提升了综合竞争力,她自己也看到了商机。“这次来广交会主要是想看看香港产品的竞争力,在逛展的过程中寻求合作,拓宽赛道,会重点留意中国智造方面的新产品。” 据了解,本届广交会线上平台运行平稳,优化升级了47项功能,更好助力供采双方高效贸易对接。截至4月19日,参展企业累计上传展品250多万件,来自229个国家和地区超30万名境外采购商线上参会。此外,本届广交会已举办173场“贸易之桥”广交会推介暨全球供采对接活动,其中159场供采对接活动吸引数百家采购商和近1000家供应商在线“一对一”对接洽谈。此外,线上线下举办新品首发首展首秀活动183场。 本届广交会第二期将于4月23日至27日举办,以“品质家居”为主题,集中展示家庭用品、礼品及装饰品、建材及家具3大板块15个展区,线下参展企业9820家。

白云机场提供多语种便利服务 广交会外国客商点赞“处处考虑周到”

4月19日,第135届广交会第一期线下展结束。本届广交会现场万商云集、人气火爆,截至19日,境外采购商线下参会人数达125440人,来自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同比增长23.2%。 据悉,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参会者,推出了多项便利措施,包括海关通关、免费办证申请和多语言服务等。不少外国客商在接受GDToday记者采访时,纷纷表达了满意,赞扬机场提供便利和高效的服务。 津巴布韦国家采购商Lucinda告诉GDToday记者,机场的工作人员主动用英语与他们交流,提供了周到的帮助。她表示,机场的环境优美,指示牌清晰,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导航,让他们在中国的首次体验变得异常轻松。 据悉,为应对参会客流高峰,白云机场提前做好了准备。机场边检站成立了专门的服务队伍,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客商提供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13种语言服务,帮助他们更便捷地通关入境。 同时,机场还实施了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受益的国家达54个,使得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可以更加轻松地进入中国参会。此外,机场还为国际买家设立了四个专门的办证点,让他们在抵达时即可领取证件,免去繁琐的办证手续。 针对移动支付方式的普及,机场还提供了协助设置移动支付服务的服务,让海外访客可以在中国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平台,享受更便捷的支付体验。 除此之外,机场还在国内和国际乘客的行李大厅、贵宾室和候机厅滚动播放GDToday制作的多语言海报和视频,为参会者提供广交会和广东的相关信息,让他们在抵达机场后能够及时了解会展情况和当地特色。

德国十余家企业组团访华 首站参访广交会

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UNIDO ITPO Beijing)邀请,德国国际经济议事会组织来自人工智能、机器人、精密加工、智慧制造等领域的十余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于14日开始访问中国,在广州出席第135届广交会开幕招待会,并于15日在广交会上举办中德产业交流午餐会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四次工业革命产业联盟数字人才专委会启动仪式。 UNIDO ITPO Beijing主任武雅斌告诉GDToday记者,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广交会是最具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最能全面代表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影响力的进出口贸易平台,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发挥其投资促进与技术转移的作用,成为德国及整个欧洲的新产品新技术和资本人才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的踏板,助力中德在智慧生产制造方面结出更多有益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成果。 德国国际经济议事会秘书长彼得·努斯鲍姆在接受GDToday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此行来中国的成员中,有多位是第一次参加广交会的朋友,非常期待在这里看到更多新鲜事物。广东经济发展令人瞩目,与德国经贸联系紧密,希望双方建立更紧密的合作”。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始终致力于帮助各成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包容与可持续工业发展。中德两国作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成员国,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会上,在UNIDO ITPO Beijing的指导与支持下,北京博海迪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了15家伙伴,依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四次工业革命产业联盟,发起成立“数字人才专委会”,共同促进全球数字人才培养和数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启动仪式上,数字人才专委会发布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四次工业革命产业联盟数字人才专委会2024—2028年行动计划》。 据悉,广东是本次德国团组访问活动第一站,后续他们还将赴杭州和北京,继续开展德中合作探索之旅。

家电港企驻扎广交会20载,优质设计俘获海外中高端市场

4月17日,第135届广交会进入第三日,现场境内外采购商数量仍旧络绎不绝。“我一整天都在接待外国客商,到目前为止签约的订单都已经达到几十个。”港企新发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周钿泽对记者说,今年广交会春季展会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客流量,这让他对今年的销售情况充满信心。截至4月17日,境外采购商累计线下到会107722人,来自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比上届同期增长23%。 作为一家中高端家电领域的香港企业,新发集团积极参加一年两次的广交会超过20年,由此与世界各地的买家广泛接触。“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广交会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获客渠道。”周钿泽说。通过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外观,新发集团近年来在东盟、日本及欧洲市场获得良好反馈。“粤港澳地区的小家电生产可以说是享誉国际,我们在产品价格上可能不比内地企业有优势,但在产品体验、外观设计方面往往更受好评。”周钿泽向记者介绍,公司利用广东的制造业产业优势,在中山设立装配、注塑工厂,在香港则做销售和财务,结合各自优势支撑企业发展。“我们的可移动便携露营冰箱、冷风机等都卖得很好。随着夏季高温时间不断延长,我们判断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 新发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周钿泽正向客商介绍产品 广交会境外客商热情高 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0万亿元,进出口增速创6个季度以来新高。聚焦广东,一季度,广东出口机电产品8508.7亿元,增长6.4%,占出口总值的65.1%。其中,家用电器出口增长14.2%。实际上,家电创新技术已成为本届广交会上的一大亮点。数家电子家电行业龙头企业在广交会新品首发首展首秀中亮相,吸引到场外商驻足观看。凯度咨询近日发布的一份数据报告显示,更多受访者透露在购买智能家居用品时,首先考虑的是性能,海外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越来越不受原产国影响。“我们重视消费者体验,每年根据客户需求推出新功能,中国智造正在海外收获越来越多好评。”周钿泽说。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Add New Playlist